但是,公平问题解决不好,真正的效率也难以提高。
同时,修改对地方政府的考核标准,优化地方招商引资项目,从而控制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其二是银行放开对民营资本的准入,民营资本就会以市场化的高利率吸收存款,这样既能保持流动性,又能给地方政府的投资项目以真正的约束。
我们应该首先对央行提出法定目标,中央银行没有义务也没有权力服务于任何经济增长目标,央行唯一应该做的就是确保货币政策的独立,确保通货膨胀一直可控,确保这个核心目标完全不受政府的干预。如果说所有东西都按照公式和流程来走,行政效率一定会大为提升。在外汇储备方面,我们要控制贸易顺差和外商投资,适度启动人民币升值,调低出口退税,或者用其他综合手段(如产业结构调整)来适度控制贸易顺差的规模。我们这种"滥用化肥"的经济增长并不是健康的成长,我们总爱操之过急。我们现在迫切需要以目标管理制来提升政府的专业水平,更要以法定的目标来约束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行为。
现在,地方政府跟国有银行借钱,因为两头都是国家的,而且国有银行的地方主管也不想计提坏账,影响自己的仕途,所以国有银行往往对地方政府网开一面。而在宏观经济上,就像有些短视的农民,为了高产就不顾土壤板结,而一直滥用"化肥",我们长期以来,为了经济高增长,一直在滥用凯恩斯主义。尤其是在经济增长回落的大背景下,既然我们希望调结构与稳增长和谐统一,不愿意走保增长的老路,我们就应该做好短时期内付出增速放缓代价的准备。
2012年,我国将实现新农保和城居保制度全覆盖,到十二五期末,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将力争覆盖8亿人以上。我国在城乡居民医疗和教育方面的投入也大幅提高。范剑平认为,原因主要有两个:从国际上看,发达国家经济放缓,政府债台高筑,对中国出口商品的需求大幅下降;从国内看,由于劳动力成本提升,我国已经不可能像过去那样依靠廉价商品去抢占国际市场。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已成为关系全局的战略抉择。
截至2011年底,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2.8亿,全国60%以上的地区建立起新农保、城居保制度,参保人数共计3亿多,再加上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目前我国有养老制度保障的总数为6亿多。范剑平指出,近年来,我国在加强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加大自主创新力度、推进企业兼并重组、节能减排淘汰落后、区域协调发展,以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也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范剑平介绍说,近年来,我国在养老、医疗、教育等三个领域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2010年以来,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相关部门扎实抓好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7个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工作。要素结构调整要打破过去的路径依赖,因而是三个调整中最为艰难的。范剑平介绍说,我国已采取了一系列提高居民收入的政策措施。
范剑平说,经济转型,准确地表述应该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他进一步指出,如果将淘汰落后理解为做减法,那么,结构调整创造出的新需求就是做加法,通过技术进步、管理创新带来的效率提升就是做乘法,而清除阻碍科学发展的种种体制、机制弊端,则可以理解为做除法。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奥秘,就是让投资和出口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国际大循环,拉动了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增加了财政收入、就业,带动了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打造需求结构新循环拉动经济增长有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和出口。
范剑平指出,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一再强调,经济社会发展要从快字当头转向好字当头,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经济转型的紧迫性可见一斑。十一五期间,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6%,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36.7%,工业化学需氧量及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下降17%和15%;累计淘汰落后炼铁产能1.2亿吨、炼钢产能7200万吨、水泥产能3.5亿吨、焦炭1.07亿吨、造纸1070万吨,占全部落后产能的50%左右。
提高收入、完善社会保障,多策并举促消费扩大内需、拉动消费,一直是我国的国策。如果在调结构的过程中,处理好上述‘加减乘除的关系,用加法、乘法把做减法造成的经济下降因素抵消掉,我们经济转型的步伐就会迈得更稳健。
(王政) 进入专题: 经济转型 。范剑平指出,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这一增长模式遭遇考验。拉动消费的第二个着力点是让老百姓敢于消费。时隔三年,中国经济增速又一次回到8%以下。毫无疑问,我国已经进入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当前,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面临三项紧迫任务:需求结构调整、供给结构调整、生产要素结构调整。
范剑平认为,虽然去年以来,我国经济也出现了起伏,但是,大体上还是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2009年,我国外贸出口从上年的17.2%骤降为负增长16%。
一是确保离退休、低保家庭收入稳定增长,今年名义增速将不低于10%;二是十二五期间,城市最低工资标准提升幅度将接近或超过GDP增长;三是为促进企业职工收入增长,发布了城镇职工分行业工资指导线,十二五期间增速也要拉近或超过GDP增长。近年来,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通过一系列政策调整,我国的需求结构、供给结构、要素结构都发生了一系列可喜的变化,为经济转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换句话说,就是要构建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那么,如何处理好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关系呢?范剑平指出,必须看到,经济转型不仅是巨大挑战,还会创造出巨大的需求。
范剑平说,正确看待当前中国的经济转型,一方面要看到各领域转型的积极进展,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上述经济转型的进展离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还存在差距。我们究竟该如何拉动消费呢?范剑平告诉记者,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GDP的增幅一直快于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幅。范剑平认为,扩大消费已经成为我国调结构的当务之急。为此,十二五规划提出明确的目标,要求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GDP增长同步。
十一五期间,利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技术改造等专项资金渠道,工信部先后实施了11项重大工程,仅2011年安排资金近140亿元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统计显示,2011年,前10家钢铁、汽车企业产业集中度分别上升到49.2%和87%。
为降低居民教育负担,我国已经实现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全免。然而,今年上半年,我国GDP增幅为7.8%,城乡居民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7%和12.4%,均高于GDP增幅。
惟其如此,才能为今后长远发展夯实基础。在十二五规划中,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主要包含5个方面的内容,即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经济高增长,能耗就大幅攀升,经济增速放缓,能耗才随之下降。只有加速推进生产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推动生产要素价格市场化,才能将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形成合力,加快生产要素结构调整的步伐。不过,让人欣慰的是,近年来,国家采取的一系列提高居民收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政策措施,已经潜移默化地在发生着作用。这说明,要想让经济实现健康、平稳、可持续增长,必须建立一个新的循环——从外需转向内需,让投资和消费在国内形成良性循环。
此外,国家还采取了诸如节能环保汽车、节能家电补贴等政策,同样在一定时期内较好地起到了拉动消费的作用国际社会甚至出现人民币应该再次升值20%的言论。
根据《经济学家》杂志2009年的数据,巨无霸在美国是3.54美元,在中国是12.5元,那么双边汇率是3.53。当然,经济学家会将这种偏离归咎于汇率的不合理性。
但是,毫无疑问的是,人民币汇率的均衡水平只有天知道,不同的模型和方法计算出来的结果将大相径庭,汇改之前就出现5%-50%不等的升值幅度。国际经济学两位泰斗Obstfeld 和 Rogoff (2000)指出,在大部分经济体中,汇率是最重要的一种相对价格,它潜在地反映着各种国际间交易,但是汇率经常出现偏离贸易均衡的情况,而且颇具争议性。
发布评论